比“莫须有”更莫须有的
首页 / 频道 / 显示主题:比“莫须有”更莫须有的

比“莫须有”更莫须有的


时间:2024年01月17日 13:13:11点击:242类别:娱乐八卦

 
【见谁都是狗】75×38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


因为太高调,直接把亲爹坑死的官二代,历史上不乏其人。

比如西汉条侯周亚夫的儿子。

周亚夫,文景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官至太尉、丞相,在差点让大汉崩塌的七王之乱中,他率兵平叛,只用三个月时间,为大汉王朝(不含百姓)又争取到一段静好岁月。

周亚夫的儿子,史料不载其名,且称周公子。

周公子是怎么坑爹的?

《史记·绛侯世家》载:

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汙条侯。

古人有提前为自己准备身后事的礼俗,特别是显贵之家更是如此。当时周亚夫五十多岁,算高寿,周公子就开始为父亲选购陪葬品。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犯了三个严重错误:

一是向特供皇家的作坊购买殉葬品,属于僭越。

二是买了五百件盔甲和盾牌,而律法规定,私人不能藏有兵器,否则视同谋反。

第三个就是,负责搬运的物流工人很苦很累,周公子却很抠,不给小费。工人们怨气大发,知道他买的是违禁品,就向官府告密,说周公子密谋造反。

自然就牵连到周亚夫了。

这事本来可大可小。可以想象,为了面子,当时在葬礼上僭越的官员应该不在少数,只要不太过分,朝廷也睁只眼闭只眼。所以,周公子才会有这念头,要给父亲买皇家才能用的陪葬品,毕竟父亲戎马一生,为大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死后搞点军用品陪葬,不合法,也属合情合理。

同样道理,那家作坊敢卖违禁品给周公子,肯定也是经常有人这么干,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哪个生意人都不会跟钱过不去。

可是,估计连周公子都没意识到的是,功劳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荣华富贵,也会引发灭顶之灾,所以才会有“功高震主”这个成语。在此之前,周亚夫就已经在几件大事上得罪汉景帝了。《史记·绛侯世家》说: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汉景帝想废掉失宠的栗姬所生的太子刘荣,遭到周亚夫强烈反对,他认为太子乃国之重器,没有严重罪错不能随便废立,否则国家会乱。但周亚夫反对无效,景帝依然废了刘荣,立了另一个儿子刘彻为太子(后来的汉武帝),从此,他对周亚夫就开始疏远了。

第二件事,就是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得罪了景帝的弟弟、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梁孝王刘武。当时周亚夫用刘武的封国——梁国当诱饵,让吴楚叛军大举围攻,他出奇兵包抄叛军后路,断了粮道,取得最后胜利。战争过程中梁国几次顶不住求救,周亚夫都置之不理,这就跟梁孝王结下了梁子。此后梁孝王每次回长安朝见太后,都在她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第三,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王信曾救了梁孝王刘武一命),景帝为难,咨询丞相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断然否决,理由是,高祖有遗嘱,不是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王信虽是皇后他哥,寸功未立,没资格封侯。于是,周亚夫再次得罪窦太后。

最后一件就是,匈奴有五个部落首领前来投降,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吸引更多匈奴人来降,周亚夫也反对,说他们背叛了国家,如果封他们为侯,以后我们还拿什么来谴责不忠的臣子。这一次景帝也不听周亚夫的,执意封五个匈奴人为侯。

周亚夫也犟,你既然不听我的,我还赖着干嘛,当即称病告假。景帝也不挽留,索性以周亚夫老病为由,把他的丞相之职给罢了。

罢相之后,景帝对周亚夫还是不放心。因为自己老了,周亚夫在军中影响还在,以后刘彻继位,周亚夫万一想搞事情,那可防不胜防。于是,景帝又搞了一次行为艺术,专门测试周亚夫的忠诚度: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zì,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曰)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绛侯世家》)

景帝召周亚夫进宫,说要请他吃饭。周亚夫到了一看,他的桌子上只放着一整块肉,不带切的,连筷子都没有。周亚夫很不满,扭头喊管宴席的太监拿双筷子来。景帝看着他,故意笑着说:“这样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一听,知道事情有点严重,赶紧脱帽下跪请罪。景帝说算了平身吧,周亚夫一站起来,大踏步往外就走。景帝看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说:“此人到现在还意难平,将来怎么可能尽心辅佐我儿子。”

不难看出,周亚夫还是有傲气的。换其他大臣,在这样的敏感时刻,别说给你一块肉,就是给你一坨翔,你也得捧起来,先感谢皇恩浩荡,然后像舔圣代一样,把它一口一口舔完。

因为,翔真的是“圣代”——代表圣意,用来测试忠诚度的。

应该就是从这时候起,景帝内心对周亚夫已作出定性:他绝不能出现在新皇帝的班子里。

没多久,就发生了周公子坑爹事件。工人向官府告密,事涉前丞相,官府立即上奏:

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

景帝接报,直接甩给司法部门查办。前面说过,此事可大可小,景帝如果念及周亚夫平叛有功,完全可以压下不理,但交给司法部门,那就完全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于是,办案官员按指控内容逐一讯问周亚夫,周亚夫保持沉默。毕竟是前丞相,办案官员审不下去,向景帝请示,景帝怒了,干脆挑明态度:“我不会再用他的!”然后又下旨,把周亚夫直接交给廷尉审理。

有了皇帝的明确表态,廷尉审问周亚夫就简单多了,单刀直入:“君侯欲反邪?”周亚夫答:“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我家买的那些,都是陪葬用的,怎么能说我造反呢?

注意,这时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莫须有罪名出现了:

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你如果不是在地上造反,就是想在地下造反。

怎么样,比秦桧的“莫须有”是不是更莫须有?

说完这话,廷尉对周亚夫的审讯越来越频繁,不断折磨,直到他认罪为止。

这一幕,像极了周亚夫的父亲周勃的遭遇。

周勃,最早跟着刘邦起事的大汉开国功臣,战功卓著,刘邦称帝后,把他封为绛侯,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为人厚道,可托付大事。

刘邦看人还是挺准的,他死后吕氏猖獗,想篡汉夺权,周勃利用他在军中的影响,串同陈平等一帮老臣出手灭了诸吕,兴汉扶刘,然后又挑选了代王刘恒为新皇帝。

没有周勃,刘恒就不可能成为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刘启,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汉景帝。

但周勃同样也因为功高震主而被刘恒所猜忌。有人暗示他赶紧辞去相国保平安,周勃从了。辞相后,汉文四年,有人告周勃谋反,刘恒即下旨将周勃移送廷尉审理。廷尉对周勃严刑逼供,周勃无奈,以千金贿赂狱吏,狱吏暗示他,可以走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路线。最后,薄太后出面,对文帝说周勃当年重兵在握,我大汉风雨飘摇时他都没反,现在他只是在小县城里养老,却想造反,你真的相信吗?文帝才赦免了周勃。

《史记·绛侯世家》上写,周勃出狱时感叹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我曾带兵百万,怎么可能想到,一个小小狱吏就能左右我的生死。

周勃最后虽得善终,但他应该没想到,他儿子周亚夫也会遭遇跟他一样的无妄之灾。

周亚夫比父亲周勃更耿直,当初司法机关要抓他时,他不愿受辱,当场就要自杀,被他夫人劝止。入狱后,得知汉景帝对他用完即扔,在绝望、孤愤中绝食五天,“呕血而死”,周家的封地也被朝廷收回。

可以这么说,周勃、周亚夫父子两次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刘家挽救了汉,没有他们,就没有所谓的“文景之治”。而周家父子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在历史的情理之中。

王权之下,历朝历代君主,最忌惮的就是居功至高的臣子,特别是君主年迈、继承人年幼或懦弱时,更担心这些人会觊觎最高权力,必找种种借口除之而后安。

所以,表面上看,周公子坑了爹,实际上,是汉景帝想除去周亚夫,那些廷尉、狱吏才敢对这位老功臣下黑手。周公子就算不犯错,依然会有人秉承上意,给周亚夫安个其他罪名。

其实,如此对待功臣,也非自文景始,汉高祖刘邦比他的子孙们做得更早、更绝。汉之前,商、周、秦,此类剧情早就不断上演了;汉之后两千年,也是一季一季不断翻拍。

天下是一家之天下,权力是一家之禁脔,每一次的政权更替,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失去政权的,都会死得很惨,这就决定了每个掌权者再怎么强势,都会没有安全感,敏感导致多疑,多疑引发残暴,总想先下手为强,把每个有能力篡位的功臣整死。

王权制之下,这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楼主低端人口9527

喜欢:(242)  回复:(1)

0

以下为回复内容


读后有收获可以添加作者微信共同交流
打赏作者

1#楼的root2024年01月29日 15:33:33回复道:

感谢分享




也回复一个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