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样度过并不激越的一生
首页 / 频道 / 显示主题:人怎样度过并不激越的一生

人怎样度过并不激越的一生


时间:2019年07月24日 14:44:08点击:1170类别:生活感悟

人类至今其实没什么进步。尤其情感方面,对生死爱恨的感觉,对荒诞命运的感觉,嫉妒、贪婪、荣誉感和挫败感,几千年未变。文学的变迁只是在这些情感中陆续突出其一二。比如浪漫的、骑士的、壮丽的、颓废的、放荡的、失意的和诗意的等等。《斯通纳》在沉寂五十年之后风行世界,沉寂是必然的,风行也是必然。因为它初面世时,正是美国风云激荡的60年代,肯尼迪遇刺和越战使美国人震惊,摇滚乐和性解放,文学流行的是黑色幽默和垮掉一代。《斯通纳》的冷静含蓄气质必然和潮流不符。而如今整个世界都在一种高潮过后的伤感里,理性和平凡正在重新获得尊重,于是风行。

一个村儿里来的孩子,农民父母勉强供他上了大学,读农科,希望他毕业后更有效率地回家种地。有一天这小子选修了英国文学,去上了几堂课,其实也没听懂啥,就觉着自己像被某种东西给击中了。迷迷糊糊的又仿佛冥冥注定的,他修改了学科。此后终其一生都在教英国文学,临死前勉勉强强评上了个教授。他的一生就是普通凡俗的一生: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出轨、衰老、生病、死亡。就是这样“没意思”的一生,约翰·威廉斯将其写得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威廉斯对有人说斯通纳是个“失败者”感到很惊异,他以为斯通纳应该是个英雄。我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套用杜拉斯的话,斯通纳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其实命运的难以对抗之处不在于它的残酷突变,而在于它的平庸蹉跎。面对快的硬的挑战,有时一咬牙就过去了,但面对缓的慢的挑战,我们往往疲于应付甚至懵懂麻木。斯通纳是面对平庸、缓慢挑战的英雄,他努力在这份挑战面前保持一个人的最后尊严。

文学在斯通纳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学,为他摆正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因为有文学,平凡的斯通纳是幸福的。

首先,文学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他还从未以这种方式感知过自己。”“他还感觉自己从时间中被移了出来,旁观着时间在自己面前流逝,像个宏大、并不均匀地翻转着的立体景观。”“他会翻阅起书来,这里那里随便读上一段,僵硬的手指在翻动书页时尽可能小心翼翼,好像因为笨拙的手指可能会撕坏和损毁它们忍着巨大痛苦想发现的东西。”“他没有什么朋友,平生第一次开始有了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标志着斯通纳进入到与农民父母不同的维度世界,这是一次与亲情和故乡土地的割裂。之后的斯通纳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看待自己的父母。“他还会想起父母,他们差不多跟自己养的这个孩子一样陌生了;感觉对他们有种复杂的同情和遥远的爱意”。——对亲情的重新认知,这恰恰也是中国当代无数从外省到北上广奋斗者的必由之路。

文学给了斯通纳工作。在当代中国,大多数人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并不能称其为工作,只是“混口饭吃”。但斯通纳的工作是工作,他在心底敬畏并热爱这一工作,从教书这份工作中他获得了自足,获得了乐趣。并且他对这份工作有荣誉感,在有人企图以非正常途径把沃尔克插进教员队伍时,他说“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的,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在沃尔克的问题上,斯通纳一退再退,被逼入绝境。就像一个不得不出手的武林高手,斯通纳知道自己的实力,他只是对这样的人事感到厌恶,但最终他冷静地出手了,那简直是惨不忍睹的碾压式轰炸。——文学使斯通纳有蔑视凡俗的能力,但他并不以此为傲。这是真正意识到自己普通的人才具有的品质。虽然最终,是沃尔克和劳曼克斯胜利了,因为他们更适应世俗的法则,但是斯通纳赢得了自尊。那是以对工作的热爱和认真赢得的。“把你自己那份该做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出色。”如今的窦唯,和斯通纳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坚持人的普通,工作的热忱。

文学给了斯通纳爱情。他对爱情的领悟分几个阶段,一开始认为爱情是“一种绝对状态”,如果人有幸就可能找到入口,这种不成熟的爱情观导致了他和伊迪丝的婚姻,他误以为自己“有幸”找到了入口;后来他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的宗教,人应该“带着有趣的态度去怀疑它”,这无疑是婚姻给斯通纳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他遇见凯瑟琳,他觉得爱情是不断转化的行为,“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其实对爱的领悟尚未结束。他和凯瑟琳的事当然败露,凯瑟琳远走他乡。多年以后,六十多岁的斯通纳看到凯瑟琳的新书,扉页上写着“献给威·斯”于是他情感瞬间决堤了。“他的失落感,内心藏了很久的失落感,喷薄而出,彻底将他吞没,他任由这股洪流裹挟着,意志已失去控制。他不想搭救自己。接着他又亲切地笑了,好像是冲着某个记忆而笑。”此时的爱情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表面上是文学促使斯通纳和凯瑟琳相遇,实际上我相信,是文学拓展了斯通纳的感受力,使他获得了普通人不可能感受到的隐秘而持久的爱情。

《斯通纳》这本书的气质无比豆瓣。就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的,不怎么成功的大学老师的故事。作为一部小说,它没有特别显见的“文学性”,它不是《百年孤独》《变形记》《老人与海》那种经典。冷静含蓄、偏写实的叙述,也是它沉寂五十年的一个原因。但它暗合了人类当前面临某种困局时所流露出的情绪。并且它给出了一种方式,一种在平庸洪流中坚持真我的可能。它不是失败者的故事,无论东方西方,大学老师都不是什么失败者。这不是一个能用简单的成功失败来衡量的职业。而且“成功”“失败”这类词太过戏剧性,不符合《斯通纳》的基调。虽然我很讨厌用类似的词形容文艺作品,但我找不出比这更合适的表述,那就是《斯通纳》这部小说,是私密的,一个人的史诗。

我不确定《斯通纳》是否合适改编成影视(虽然同名电影已经在启动中),因为它缺乏那种一般影视需要的强戏剧冲突、高潮点。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它具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潜质,即不那么普通的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本书,令我措手不及,像一场遭遇战。然后结果高出我的预期,像忽然中奖的彩票。2013年是库切的《耻》,2014年是帕斯卡·梅西耶的《里斯本夜车》和约翰·福尔斯的《巫术师》,2015年张爱玲《赤地之恋》,2016年就是这本约翰·威廉斯写的《斯通纳》。我是2017年1月6日傍晚读完的这本书。当即写下小诗一首,以志纪念。

斯通纳 雾霾,阴天 房间很暗 下午不到两点钟 我就把灯打开了 陷在单人沙发里 脚翘在床上 一页连一页 看《斯通纳》 不知不觉一下午过去了 外面的世界已经黑透 而房间缓慢地亮起来 越来越亮 直至亮如白昼 2017.1.6

楼主@大井装逼男

喜欢:(1170)  回复:(0)

0

以下为回复内容


读后有收获可以添加作者微信共同交流
打赏作者


也回复一个  举报